AI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赋能数字经济新时代《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2022)》发布******
2022年12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发布《AI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赋能数字经济新时代—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2022)》,这 是中心连续第5年就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发展情况发布报告 。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的大背景下 ,人工智能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是释放数字化叠加倍增效应 、驱动数字经济智能化跃升 、打造产业综合竞争优势 的必然路径。《报告》基于人工智能高价值专利增强创新链活力和助力产业链升级的角度,对深度学习、智能云、计算机视觉 、智能语音 、自然语言处理等十大技术领域进行专利申请趋势和分布构成分析 ,从“创造力”“保护力”“运用力”“竞争力”“影响力”五大方面对人工智能创新主体进行专利创新评价 ,研究人工智能专利如何高效助力各类“智慧+”应用场景落地,并对未来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专利布局趋势作出研判。
图1 人工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图谱
《报告》对人工智能高价值专利如何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保障护航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 。从行业公认的能够直观体现高价值专利的几个因素来看 ,自2011年 、2012年开始 ,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国专利奖占比逐年提高、专利许可转让数量呈上升趋势 、专利诉讼遍及多个应用场景 ,展现了高价值专利对技术产业应用相辅相成的走势。
十大基础技术领域 的专利数量稳步增长 ,极大激发AI创新链活力。深度学习 、智能云 、计算机视觉 、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知识图谱、智能推荐、智能芯片、量子计算等智能技术构成了人工智能创新链技术底座,也 是产业链应用 的基础技术。在技术与政策双红利 的推动下,2016-2021年深度学习专利申请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3% ,对人工智能的引领作用开始逐步凸显 ;相比之下,智能语音 、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知识图谱和智能推荐领域的专利申请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其中2021年自然语言处理的专利申请量仅次于深度学习、智能云和计算机视觉,发展势头强劲 ;智能芯片和量子计算由于起步相对较晚 ,相关专利储备较少,仍处于技术加速积累的阶段 。国内创新主体也纷纷展开专利布局,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实力 。例如百度公司在深度学习、智能云和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寒武纪、浪潮和华为在智能芯片领域展现了充分 的专注度和科研实力,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等高校也在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投入更多研发资源,成为基础攻关 的重要力量。
图2 AI创新链十大基础技术专利申请趋势和分布构成
AI创新主体展现积极创新面貌,中小企业为产业发展增添新力量 。从创新主体的申请量排名上看,百度、腾讯、国家电网、华为位列前四 ,专利申请数量均突破10000件 ,是我国AI领域技术创新 的主力军。从专利授权量上看 ,仍然是上述四家企业位居前列 ,且百度公司专利申请量和授权专利持有量均排名第一 。此外,腾讯专利2017-2020年腾讯专利申请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0%,在AI领域前四创新主体中申请量增速排名第一。从授权专利占比上看 ,申请量排名第七的清华大学和第九的浙江大学,均以45%的授权专利占比排名前两位 。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大量中小企业也积极涌入人工智能赛道,在创新链一侧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企业主体共申请专利超过110万件 ,中小企业专利贡献超过90% 。从产业链看 ,AI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普及率超过40%,语音识别、智能制造等技术在中小企业应用广泛,助力中小企业升级改造和智能化应用 。
图3 创新链前十创新主体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
AI核心技术领域高价值专利集聚明显 ,产学研合作稳步推进 。当前,智能云和深度学习是高价值专利数量最多 的两个领域 ,百度得益于更早地投入与布局,展现专利申请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 的发展态势。其他创新主体也结合自身业务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基础技术领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布局,如国家电网在深度学习和大数据领域,浪潮集团在智能云,阿里巴巴在智能推荐 ,平安科技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都保持着创新优势。高等院校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活跃 ,涌现了大量专利成果,并通过与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等方式 ,加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进程 。截至2022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联合申请专利数量超2万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约90%,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产业应用较为广泛 。
图4 中国AI创新主体高价值专利技术布局
图5 AI领域产学研联合申请专利发展趋势图
AI专利助力新兴应用场景落地,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目前 ,人工智能创新链 的产业化应用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 、智慧交通、智慧医疗 、智慧金融、智慧工业和智慧教育等领域。从技术应用 的成熟度来看,不同AI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应用呈现出阶梯式发展的态势 。智慧工业 是当前各创新主体主要布局的技术应用场景 ,AI专利申请量达到65万余件 ,其次就 是智慧金融 ,专利申请量为30万余件。其中也涌现出“海淀城市大脑”“灵医智惠AI医疗品牌”“智慧交通解决方案TrafficGo2.0”“普惠金融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等众多优秀实践案例,推动高端智能技术与行业的融合发展 。
“智慧+”场景应用创造出更多产业增长点,新兴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AI在城市 、交通、医疗、教育及工业等场景的融合应用加速,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以智慧工业为例 ,将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内 的智能制造新技术与工具 ,集成到工业生产流程中 ,正在引领我国工业数字化新生态 。报告显示 ,截至2022年9月 ,我国智慧工业领域申请专利共计65万余件。百度公司以近9000件专利总数位居第一,国家电网位居第二,其余创新主体专利申请量差距不大,发展潜力较强,各创新主体在智慧工业领域 的专利布局积极竞争,难以拉开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 、内容生成 ,语音、视觉识别技术越来越成熟 ,以元宇宙和数字人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也迎来了专利 的快速积累阶段 ,百度、腾讯、华为等企业积极开展前沿专利布局,探索人机交互发展和应用,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
图6 中国元宇宙专利主要申请人排名
图7 中国数字人专利技术申请-公开趋势
《报告》结合当前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生态建设和全产业链专利布局情况 ,对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总结与展望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发展人工智能是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 的重要战略 。党 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 、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与5G、云计算、大数据的融合发展已将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的动能源泉,今后将进一步与其他数字技术相互碰撞出全新 的科技驱动力。随着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跨入新的历史阶段,专利申请总量突破百万件 ,专利申请趋势仍在快速增长,技术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融合广泛深入,应当在底层关键技术突破、建设知识产权生态 、大中小企业共同完善专利布局 、开辟更广泛应用场景等方面发力 ,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冬奥赛道让北京冰雪运动“热”起来******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滑雪爱好者张先生和几个同伴来到北京延庆奥林匹克园区 的雪场 ,他们乘坐缆车到达山顶 ,沿着“D2彩虹道”飞驰而下,极致的体验让张先生直呼:“这可 是冬奥会 的赛道 !世界冠军就 是在这儿角逐出来 的 !”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 ,在延庆奥林匹克园区 的高山滑雪赛道“雪飞燕”,来自全世界的顶级滑雪运动员在这里驰骋竞技。如今 ,作为“冬奥遗产”的雪道经过改造已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对于高水平滑雪爱好者来说,来这座专业场地“打个卡” ,成了今冬雪季最重要的活动安排之一 。
结束了高强度的滑行体验 ,张先生和同伴们又一起沿着4公里长 的“回村雪道”下山 ,穿林溯溪飞驰而过 、越过长桥感受光影变幻……雪道两侧 的丰富景致为这一趟“长途”旅程增色不少。
奥林匹克园区不仅向张先生这样的高水平爱好者提供冬奥赛场滑雪乐趣 ,也向初级入门爱好者们提供大众体验区来练习滑雪技能。入夜时分 ,星光点点伴着灯火璀璨,音乐声声入耳 ,不远处的山坡上是雪车雪橇场馆 ,北京冬奥会痕迹布满四周 ,“浪漫别致的滑雪体验让我们这些初级玩家立即爱上了滑雪运动。”一位在这里滑雪 的大学生告诉记者 。在这里,还有亲子戏雪乐园 ,孩子们可以乘坐雪地香蕉船 、雪地坦克、雪地摩托,尽情地在雪地上撒欢儿 ,享受雪上运动的乐趣 。
元旦小长假 ,延庆奥林匹克园区迎来了这个雪季的客流小高峰。随着北京市中小学生进入寒假,人流一直稳定上升。“近些天入园游客数量较上周末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好转,明显感觉到人气开始提起来了 。”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
北京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让我们看到2022北京冬奥会点燃的冰雪热潮在这个冬天延续。
除了延庆“雪飞燕”转身为民众参与冰雪运动 的绝佳场地 ,曾为运动员提供赛前热身与训练服务 的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等冬奥场馆也面向公众开放 。北京十几家滑雪场也都提质升级形成各自 的鲜明特色。同时 ,雪场周边产业集群 的形成以及雪场扩容也势必带动消费规模进一步提升……后冬奥时代,人们上冰上雪的热情被持续点燃 ,从雪场设施环境建设到周边消费产业配套,北京 的冰雪经济产业已经渐成规模 。
“抢球 、射门 !”明亮 的灯光投射在光洁的冰面上,4名穿戴着全套装备 的冰球小将 ,正脚踩冰鞋、手握球杆 ,在教练的呐喊声中快速滑行 。孩子们你追我赶,反复练习着控球、传球等动作 ,冰球在球杆和场地边缘之间来回撞击,清脆的击打声在整个场馆中回荡……
在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刚刚进入寒假 的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来上冰球课 。“我每周都期待着上冰球课 。我 的梦想就是成为冰球运动员,代表国家队参加冬奥会。”冰球课结束后,今年刚上二年级 的轩轩轻轻一蹬冰鞋就顺势滑到了冰场边 ,一边卸下装备一边对记者说。
“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有两块标准冰球场地 ,北京冬奥会时曾为运动员提供赛前热身与训练服务。现在,这块场地面向公众开了冰球课 ,另一块场地则用于花滑课教学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许多家长之所以来这里报课 ,就 是看中了“冬奥同款”。
这个冬天,经常去北京周边雪场滑雪 的雪友惊喜地发现,几乎所有的滑雪场都变得焕然一新 。比起冬奥场馆顶级的配套设施和赛事级别的专业度,“小而精”成了不少以休闲娱乐为主题的滑雪场的共同追求。在密云区南山滑雪场 的专业级雪道和地形“公园”、怀北国际滑雪场 的高速缆车、军都山滑雪场 的优质服务、八达岭滑雪场全教学“无鱼雷”的安全属性、西山滑雪场距离市区近的便利条件 、云居滑雪场独家辐射广阔 的城南地区……各具特色的滑雪场吸引着不同类型 的人群 ,除了打造自身特色定向吸引目标客群 ,曾经一直采取粗放经营 的许多滑雪场也在细节方面下起了功夫 。
据了解,这个雪季,由冬奥会延续下来的热度,以及疫情防控政策 的调整 ,使得北京各个雪场的参与者迎来鼎盛时期 。
“我认为,至少在北京,滑雪文化已经成形 ,再加上冬奥会带来 的冰雪热 ,又进一步催化了滑雪从小众运动项目转化成大众娱乐消费的进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通过滑雪场的进一步开发扩容 ,拉动形成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辐射效应 。”北京某滑雪场的负责人对冰雪运动 的发展显得十分期待,“眼下已经到了最好的时机。”
(本报记者 王东)